top of page

上學期「思托邦」圓滿舉行


博群大講堂下的「思托邦」乃思想沙龍,以一系列講座引發參加者探討重要的學術、文化和社會議題,並作反思。


本學年「思托邦」的中心思想為「閱讀」,於上學期舉辦了三場講座,以不同的史學、哲學及思想家為軸,除表達對他們的敬意,亦鼓勵參加者在不確定的時候堅持對話和拓闊思想領域。上述三場「思托邦」(即第二十至二十二講)分別於去年 9 月 24 日、10 月 27 日及 11 月 23 日舉行,共吸引逾 600 位中大員生、校友及公眾人士參與;講座期間,參加者均踴躍發問及表達意見,氣氛熱烈。


第二十講以「出走的家園 ── 讀余英時先生」為題,由歷史系何曉清教授* 分享余師研究哲學史和思想史的嚴謹態度,以及教育學生的熱誠,值得大家學習。第二十一講則由哲學系鄭宗義教授* 主講,題為「尊理性 ── 牟宗三『生命的學問』」,除闡述牟師對「學問」的見解外,亦引申生命和學問是一體的看法,透過生命的實存體驗才能充實抽象的學問。至於第二十二講「『我是開山的人』 ── 中國近代哲學史上的胡適」,講者乃大學通識教育部劉保禧博士*,他先從不同角度看胡師,再道出其研究觀點,包括如何剖析儒學的概念,並用理性的方法去探求中國哲學。



「思托邦」將於下學期繼續呈獻思想盛宴,請密切留意有關公佈。如欲重溫昔日講座,歡迎按 此處 瀏覽;查詢則請以 3943 4702(電話)或 icare@cuhk.edu.hk(電郵)聯絡本中心徐小姐。



*講者簡介:


何曉清教授,多倫多大學博士,哈佛大學博士後,現任香港中文大學(中大)歷史系副教授。著作《天安門流亡:中國民主抗爭的呼聲》入選亞洲協會 2014 年度五大中國書籍;2018 年獲選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會員。加入中大前,曾任教於哈佛大學,並連續三年獲哈佛大學傑出教學證書。評論文章發表於《華爾街日報》、《華盛頓郵報》、英國《衛報》及加拿大《環球郵報》等報刊。2016 年獲選年度百名中國公共知識分子。


鄭宗義教授,中大哲學博士,曾任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人;現任中大哲學系教授及中國哲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。研究領域包括儒家哲學、中國哲學史、中西哲學比較等,著作有《儒學、哲學與現代世界》(2010)及《明清儒學轉型探析 ── 從劉蕺山到戴東原》(2000),另編著《中國哲學研究之新方向》(2014)及《香港中文大學的當代儒者》(2006)。


劉保禧博士,中大哲學博士,現任中大通識教育部講師,研究興趣是儒家哲學與比較哲學。劉博士近年發表的論文,主題環繞胡適、錢穆、牟宗三等近現代學人所建立的知識譜系。此外,他曾任《哲學有偈傾》(香港電台)主持人及策劃,推動哲學普及。

bottom of page